有人說: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。可如果先讀千卷書,哪怕是百卷書、十卷書,再去行萬里路,這所行之路又豈止萬里?這路上的風景豈不更加旖旎?——題記
還沒放假,好多家長就開始籌劃起來,帶孩子去哪里玩?是自駕,還是飛機?是國內(nèi),還是國外?是上山,還是看海?
總之,早早做好了準備,只等孩子放假的鈴聲一響,便急匆匆?guī)Ш⒆颖枷蜻h方。似乎不帶孩子出去走一遭,便不是好家長。
然而,等奔波勞碌了一大圈,除了短暫的快樂、相機里走哪拍哪的照片,似乎什么也沒有留下。
徜徉西湖,能否吟誦出“欲把西湖比西子,淡妝濃抹總相宜”的佳句?流連大漠,能否感受到“大漠孤煙直,長河落日圓”的震撼?登上泰山,能否油然而生“會當凌絕頂,一覽眾山小”的豪情?漫步海邊,能否發(fā)出“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時”的慨嘆?
其實,結果是可想而知:孩子依然是那個孩子,沒有堅強、沒有自律,也沒有見到他漲了什么見識,對旅游途中的所見所聞無法描述,對旅游目的地的人文風俗也無從說起。
心中有詩,眼前即可成詩;心中無詩,遠方依然茍且。
心中沒有詩的孩子,遠方不過是別人生活的地方。就像某些退休的大爺大媽,成群結隊去旅行,所到之處留下的,除了他們尖厲的笑聲,就是丟棄的垃圾,當然,他們還會盡情地拍照或購物。然后回家,然后依然是眼前的茍且,所到的高山,并沒有讓他們的心地變得更加仁厚,所到的大海,并沒有讓他們的胸懷變得更加寬廣,所到的寺廟,也并沒有讓他們的心靈更加充滿敬畏。
旅行本應該是美好的,帶孩子旅行,更應該是有所收獲,有所感悟的。下面這三種旅行也許是更好的選擇:
讓孩子先有詩,再去遠方,帶著詩、帶著文化去旅行,一定會走得更遠;
讓孩子與有詩的人同行,旅途會變得更加生動而有趣;
讓旅行喚起詩的欲望,這更需要一個有遠見卓識的家長。
所以,當我們要帶孩子去遠方的時候,我們要先問問自己,我們的心中有詩嗎?我們能夠給孩子詩嗎?如果沒有,那你帶孩子的每一次旅行,不過是勞民傷財!說的更不客氣些,那是父母的自私,那是在浪費孩子的生命,因為,在最應該讓孩子學“詩”的時間,你為了自己的虛榮,而選擇了另外一種形式的“綁架”!
如果想讓孩子心懷遠方,那就先給孩子“詩”吧!帶著詩走向遠方的孩子,才不會有眼前的茍且!
相比于行萬里路,我更覺得要帶著文化與知識行走在路上。所以,在孩子最需要增加文化底蘊的時候,請家長有意識地去引導他,幫助他,更要督促他。——后記
--END--
登錄分享讀后感、意見、建議